您的位置 首页 书法字帖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明朝中叶,苏州有四位才子,文采横溢又性情洒脱,人称“吴中四子”,即为后人所熟知之“江南四大才子”,分别为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四人无所不精,却各有千秋…

明朝中叶,苏州有四位才子,文采横溢又性情洒脱,人称“吴中四子”,即为后人所熟知之“江南四大才子”,分别为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

四人无所不精,却各有千秋。

其中唐伯虎尤善绘画,笔墨格调秀逸,自号桃花庵主,颇是孤傲不羁;祝枝山则工书法,又集各先贤之所长,隶、楷、行、草诸体皆擅,自成一家;文徵明虽“大器晚成”,却诗文书画兼绝,其门生后裔汇为“吴门书派,大有笼罩一代之盛;徐祯卿少长文理,“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更以诗歌名满士林,人称“吴中诗冠”。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吴中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


关于“江南四大才子”的传奇逸事,比比皆是,亦不乏以此改编的影视作品,如《唐伯虎点秋香》、《金装四大才子》等至今为人所乐道。剧中唐伯虎的风流倜傥,祝枝山放荡不羁的性格,更是深入人心。

然影视中四大才子的性情才识与历史真实面貌相较,可谓是大相径庭,尤以祝枝山为甚。史载祝枝山“为人好酒色六博,不修行检”,可是书法造诣却独领风骚,尤其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王世贞也曾于《艺苑卮言》中评价“天下书法归吾吴,祝京兆允明为最”。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祝允明(1460-1527)

祝允明,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因曾任京兆应天府通判,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

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


据载,祝枝山自小天赋异禀,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成诗。其又出身官宦人家,祖父祝颢累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政,外祖父徐有贞曾担任华盖殿学士,岳父李应祯授中书舍人,以南京太仆少卿致仕。

此三人皆一时魁儒,因此祝枝山又得益于家学渊源,所获匪浅。文征明也曾言及:“(祝枝山)早岁楷法精谨,实师妇翁,而草法奔放,出于外大父,盖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


后经多年临习,又另辟蹊径,祝枝山的书法更是兼众家之长,各类书体随心而书,笔意锋势不拘一格,看似狂放又有规矩法度可循,实为书坛翘楚。


故而,时人多向其索书,题跋刻铭诗和作序,蔚为风尚。



「1」

书名太盛,赝书遍天下



祝枝山书名太盛,以至于赝品甚多。

在其去世前后,已有不少伪作。王世贞曾言“(祝京兆)传世间有拘局未化者,又一种行草有俗笔,为人伪写乱真,颇可厌耳”。明末之时,评论家安世凤更是直言“希哲翁书遍天下,而赝书亦遍天下。”,赝作之多由此可见。

究其缘由,除了祝枝山盛名之下,显贵虽贽币踵门,辄辞弗见外,另有重要原因,即其书法多变,所书百十卷,莫有同者。

文彭亦曾云:“我朝善书者不可胜数,而人各一家,家各一意,惟祝京兆为集众长,盖其少时于书无所不学,学书无所不精。”


祝枝山的书法不同时期皆有变化,早年学法钟繇、欧阳询,晚年则师黄庭坚、米芾,之后又回归晋人风骨,而且其又常以其他书家面目炫技,故鉴定真迹更是困难。如今,时隔五百余载,纵然各大省级博物馆馆藏,也是真假参差混杂。


因此,后世多以其标准件书法作品,比对结字结构、署款、纸张材质、题跋传承、印鉴等综合判断,至于单纯以书法水平论断,显然不合时宜,也定有争议。



「2」

海外西经》行楷



所幸,中贸圣佳秋拍《璀璨》书画及古代艺术珍品夜场,征集之祝允明《海外西经》行楷笔墨,笔者寻有些许线索,以为或可定为奇品墨迹。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祝允明 《海外西经》手卷 水墨绢本

中贸圣佳2018秋拍


题签:


祝京兆行楷真迹。小长芦沈新题。


题识:

“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雨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正德四年春正月二十七日呵冻书。长洲祝允明。


题跋:


枝山先生,余少时常侍笔砚,有师道焉,往往见其书札如接其谈论。今逝去已久,无复领其教益,每观人间翰墨辄兴叹不已。此卷乃天谷近得,超逸不类平日书,天谷可谓深于赏识矣。阅毕漫志。壬寅冬日,道复。


钤印:


白阳山人、陈氏道复、大姚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钤印:


晞哲、吴下阿明、枝指生


鉴藏印:

伯及心赏、凌、文煜之印、长留天地间、世宝、真赏、彭年孔加 、项墨林父秘笈之印、质庵鉴赏、乌程凌煜字学俊号质菴私印、银薇仙馆、枝指生


出版:

 

1.《明祝枝山行楷真迹》单印本,民国珂罗版,1944年出版。

2.《中国书法全集·49-祝允明卷》,葛鸿桢编,刘九庵学术顾问,第92-94页;文字第341页;目录第383页,荣宝斋出版社,1993年出版。

3.《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古代书画(第二册),第48-49页,北京市文物局、北京电视台出版。

4.《江南四大才子全书》(第三卷)祝允明诗文书法全集第54-59页,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出版。

5.《祝允明年表》第418页。

6、1998年荣宝斋出版社《中国书法全集•祝允明卷》p27


此作书于正德四年(1509),彼时祝枝山年岁五十,可谓书道大成。细观墨卷,行书遒美,笔力劲健,除了行楷之外,亦有部分以行草挥笔,因此书卷中有行、楷、草三种字体。此三种字体祝氏皆擅。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该书卷曾于1944年,有珂罗版影印出版,封面上贴有当时名家王福盦所题“明祝枝山行楷真迹”笺条,葛鸿祯根据其所署年款“甲申春日”推算,出版年代最早当在民国三十三年即1944年。


笔者查,此书版权页粘坿于封底,经售处为上海汉口路七O一号墨林金石书画社,印刷者下署:襄阳路四四四弄七一号,上海鑑真社经理,安定珂罗版社。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1944年《海外西经》卷珂罗版


珂罗版书卷,有两印章模糊,因年份久远,色彩稍淡,所以没有完全显影,即“彭年孔加”、“项墨林父秘籍之印”,均钤于祝枝山所书同一纸张左侧。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此二人,可以说也是盛名久矣。


彭年(1505~1566),字孔嘉,好学工书,为吴门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此外,祝枝山过世时,彭年已经二十二岁,且已常交游于吴门诸子。

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别号墨林山人,浙江嘉兴人。为明代著名收藏家、鉴赏家。精于鉴赏,好收藏金石遗文,藏书皆精妙绝伦,每遇到宋刻,即邀请文彭、文嘉兄弟共同鉴赏。史称"三吴珍秘,归之如流",法书名画、古玩彝鼎,鉴别精到,过眼即识真赝。


此卷经彭、项二人鉴识,自然增加不少可信度。


珂罗版亦有陈淳题跋,提及“此卷乃己谷近得,超逸不类平日书,己谷可谓深于赏识矣。”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珂罗版 陈淳题识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笔者以为,此处“天谷”应为“天若”,暂不可考。陈淳题跋中提及“天若”,笔者查阅,文征明后人文秉,曾自号“天若遗民”,未知文氏先人是否曾有此斋号,未得可知。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从陈淳的传世笔墨来看,足见祝枝山对陈淳的书法甚有影响。“不类平日书”由此也可窥见陈淳对于祝枝山的笔墨应是了然于胸。


而题跋中“超逸”二字,也可见书道大成的祝枝山,笔势比早前更加游行自如。亦契合题跋中陈淳所言及“每观人间翰墨辄兴叹不已”。


落款“壬寅冬日”,即1542年,其时陈淳年已六十。“今逝去已久,无复领其教益”,则是祝枝山已经逝去15年之久,时间上吻合题识。其人少时常侍祝枝山左右,如今故人已逝,唯见“人间翰墨”,无法再聆听教诲,心中难免落寞。陈淳的题跋,甚有参考价值。


卷中钤印“大姚”,盖陈氏世居澄湖大姚村,引首章即常为“大姚”。陈氏书画收藏也是以竭力搜求描写大姚村的作品为特色。所以陈淳对旧时旧景感情十分细腻,慨怀。

正因如此,陈淳见旧日恩师墨宝,才会“阅毕漫志”。

此外,葛鸿祯查,祝允明款旁所用朱文“晞哲”一印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祝书《六体诗赋卷》用印完全一致,另一枚朱文“吴下阿明”则与北京荣宝斋所藏《连昌宫辞等三种册》所用为同一印。


然而如此便可断乎?有无其他佐证。带着疑问,笔者继续查阅。



「3」

质庵是谁?



质庵是谁?单一“凌”字,何意?笔者查阅诸多资料,终于找到线索。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钤印:质庵鉴赏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钤印:凌


《吴门名士手柬》中,有一封祝枝山致杨季静札,提及:质庵之号用否?示知。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祝枝山《质庵帖》

如果没有此信札,相必很难将《海外西经》卷联系到杨季静。信札中,祝枝山或为杨季静取了别号“质庵”,故而书信询问是否有使用此号。


笔者查阅,杨季静,名凌,吴人。善琴,其父杨守素。杨季静与吴门众人友善,常有雅集。


此外,祝枝山在另一信札中,还曾提及:所托吟赋诸诗,非是风过便无浪也,只因连日齿痛无好情趣,况不可打发,又非限紧不可缓者,故宁缓两日,有兴则书之,岂不美乎?绝无沉没换污之忧。请少宽之。


可见杨季静曾拜托祝枝山为其作书,二人之交集颇多。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祝枝山《制研帖》


《制研帖》信札中提及“连日齿痛”之事,笔者查祝枝山在《致文贵札》中,也有说“虽齿痛少饮,安能郁郁抱膝坐屋子下对淫淋乎”。


“故宁缓两日,有兴则书之,岂不美乎?绝无沉没换污之忧。请少宽之。”,可见祝枝山想乘兴而书,以佳作相赠杨季静。


此札书于“十六日”,而《海外西经》卷书于二十七日,不知是否即为此书,笔者就不得而知。然《海外西经》洋洋洒洒数百余字,也可见绝非寻常应和之作。


1505年,在杨季静离开苏州时,祝枝山还曾作诗送别杨子《招凤辞——送杨子游金陵》:


玄桐挂朱丝,碧轸黄金徽,独抱登高台。坐石上,时一挥,清商不如清角悲。凤来归,凤来归,高台红日丽秋晖。秋晖欲落兮,凤来不来。

而在《听帆楼书画录》中,还有记载:

弘治甲子,六月,祝允明访友文徵明,在悟言室书诗卷。时杨季静亦在。季静琴余,晚凉对坐,无事。允明书遂与杨季静持去。


也可知,祝枝山与杨季静有诗卷往来。


除了祝枝山,杨季静与唐寅、文徵明、文伯仁、彭年都有交游。文徵明为其写千字小楷《琴赋》,唐寅与文伯仁为其作小像。画中杨季静作高士状,坐而抚琴,俨然世外之人。


在文伯仁绘杨季静像中,祝枝山题识:

杨季静像赞。吴有杨子,学儒工琴。以素为履,纡符其心。足也日驰乎井陌而不紫其屦,服也生安于韦布而莫锱其襟,将缔盟而指梅。愿比德而佩璧,白贲无咎,黄离元吉,优哉游哉,焉往不适,嘻!是则有之而有益,比之而无斁乎!长洲祝允明撰。


前文提及,在《海外西经》卷中,有彭年钤印。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笔者查阅,彭年与杨季静也有雅集唱和。彭年更曾于唐伯虎绘《琴士图》中题识,言及杨季静以琴游于吴门诸公。


“履素子弱冠以琴游诸公间,今五十余矣……嘉靖戊子冬仲廿有八日陇西彭年孔加甫题。”


为何将《海外西经》卷定为祝枝山笔墨奇品?

彭年题跋唐寅《琴士图》


此外,据《我川寓赏遍》所载,杨季静曾为吴门望族袁氏“闻德斋”斋友之一。当时吴中雅集盛行,闻德斋往来者无白丁,袁表曾罗列常出席雅集名士有十五人,除了文征明、文嘉、文彭、文伯仁外,另有两人即杨季静与彭年。


众人本是故友旧交,自然常抚琴赏画,言书论字,所以《海外西经》卷上,有彭年与杨季静的印鉴,十分合理。


行笔至此,笔者以为,《海外西经》卷,应为祝枝山奇品墨迹。试想,若无吴门名士手柬数百年后出现,又有谁会注意到或知道祝枝山与“质庵”这一段已经尘封的雅集往事。



「4」

吴门士子与杨季静



祝枝山与杨季静之间关系匪浅,又经常诗书唱和,另有一个重要原因,笔者以为当是同病相怜。


史载祝枝山虽然少年多才,然而仕途却是坎坷,而杨季静与众多吴门士子交游,未尝没有摆脱“琴师”身份,从而走向“琴士”阶层的想法。祝枝山称杨季静“学儒工琴”,也是文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而非将杨季静视为普通艺人。


而文征明、唐寅、彭年等人也为杨季静作画题字,此中也有惺惺相惜之意。试想,文、唐、彭众人怀才不遇,科举前程渺茫,虽然声名远播,可是却以艺成名,而非士人前程。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矛盾、愤懑,大概如斯。



「5」

结语



中贸圣佳征集的《海外西经》卷,当是笔墨奇品,背后杨季静与祝枝山等吴门士子的交游往事,跃然于纸。此卷对于祝枝山的笔墨字迹鉴定,也有重大参考价值与文献意义。


愿得者惜之宝之。


打赏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小梅书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1d.net/post/1269.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