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一生为什么不写草书

苏东坡一生为什么不写草书

苏东坡 苏东坡草书

  • 支   持:
  • 分   类:苏东坡
  • 大   小:
  • 版本号:
  • 下载量:386次
  • 发   布:2023-04-21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苏东坡一生为什么不写草书简介

苏东坡一生为什么不写草书

苏轼(1037-110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四川眉山,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他的书法洒脱遒劲,独具风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为“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他曾言:“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透过他的书法作品,我们又能看到一个怎样的苏东坡呢?

苏东坡的书法特点

书法,对苏东坡来说是一桩乐事,他曾言:“作字有至乐之处”,“于静中自是一乐”,他更是有一套自己的“书论”,崇尚书写自然之意趣,不要被书法之“法”束缚。他还提出,“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

苏东坡一生为什么不写草书

苏轼《治平帖》 纵29.2cm,横45.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轼启:久别思念不忘,远想体中佳胜,法眷各无恙。佛阁必已成就,焚修不易。数年念经,度得几人。徒弟应师仍在思濛住院,如何?略望示及。石头桥、堋头两处坟茔,必烦照管。程六小心否?惟频与提举是要。非久求蜀中一郡归去,相见未间,惟保爱之,不宣。轼手启上。治平史院主、徐大师二大士侍者。八月十八日。

苏东坡早年的书法作品笔法精细,字体遒媚,颇为传统。《治平帖》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是关于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的信札。当时的苏东坡应该是30岁左右。

苏东坡一生为什么不写草书

苏轼《北游帖》纸本行书 26.1×29.5cm 元丰元年(1078)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轼启。辱书,承法体安隐,甚慰想念。北游五年,尘垢所蒙,已化为俗吏矣。不知林下高人犹复不忘耶!未由会见,万万自重。不宣。轼顿首,坐主久上人。五月廿二日。?

 “乌台诗案”让苏东坡的仕途经历了一次转折,而他书法的风格也因而有所改变。

苏东坡一生为什么不写草书  

《黄州寒食诗》

《黄州寒食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更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黄州寒食诗》书于苏东坡被贬至黄州的第三年的寒食节,在经历了几乎是灭顶之灾和贬谪之挫之后,苏东坡的失意、低落全都流露于此诗中,并显现在每一字上。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

苏东坡一生为什么不写草书

《洞庭春色赋》 1091年

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作品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

苏东坡的行书

苏东坡一生为什么不写草书  


苏东坡的《江上帖》

苏东坡为什么不写草书

苏东坡一生绝少写草书,早期的《宝月帖》略带一些草法,可以看出苏轼笔法精致,流转婉丽。

苏东坡一生为什么不写草书

   苏轼《宝月帖》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宝月帖》曾编人《苏氏一门十一帖》。此帖四行,四十二字。每字各具姿态,皆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灵变无常,神采飞扬。行间气脉贯串,全幅气韵生动。笔法精严,但不拘束;姿态妍美,但不做作;一切自在有法、无法之间。作者的学问才气发于笔端,与书札的萧散风格相吻合。

释文:大人令致恳 为催了礼书 事冗 未及上问 昨日得宝月书 书背承批问也 令子监簿必安胜 未及修染 轼顿首

苏轼早年有一首《石苍舒醉墨堂》,诗云: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戃恍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石苍舒字才美(苏轼诗集作“才翁”),长安人。擅长草书、隶书书法,人称得“草圣三昧”。苏轼由开封至凤翔,往返经过长安,必定到他家。1068年(熙宁元年),苏轼凤翔任满还朝,在石家过年。他藏有褚遂良《圣教序》真迹,堂取名“醉墨”,邀苏轼作诗。苏轼回到汴京,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苏轼赞美石苍舒的草书,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书法观,“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戃恍令人愁”。又反嘲“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瘳!”我每每自笑曾经爱好草书,不想你也有这个“毛病”,不知道哪年才能病愈?还说这里面有什么无上的快乐,非常称心合意,和庄子的逍遥游没有什么不同。多多少少对他草书的发展有些制约。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在“”跋文与可论草书后”云:“吾醉后能作大草,醒后自为不及。然醉中亦能作小楷,此乃为奇耳。”也可以间接了解到他的草书创作观,太理智了是不能创作草书的

后来主要以行书居多,或与其为人处世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有极大的关联。新党当政时,苏东坡的政见与激进改革派的王安石时有不合,也因此埋下了后来受迫害的祸根;王安石失势后,苏东坡又与旧党不睦。苏东坡处理公务,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一概而论,一灭俱灭。由此,他与旧党、新党都不相容,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官是越做越小,家是越迁越远,从汴梁到杭州,从杭州到英州,从英州到惠州,最后远徙荒蛮之地的儋州(海南岛)。

苏东坡这一生,都在追求中庸处世,平心待人。他就是再落魄,再得意,都没有吐过张狂之言,有过过激之举。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苏轼的境界亦如其宽阔的心境,不分真草。苏东坡并非抵触写草书,只是行书也可抒情达意,最能适合表现自己的心境。

苏东坡一生为什么不写草书

释文:轼奉寄若虚总管贤弟。比因苏兵回。附书必澈矣。秋气渐凉。伏想动履之胜。贵聚均庆。轼干阙方下三数日或闻成在旦暮耳。续公时有美言。必称吾弟。相祷外除了须有言思光远。每见宾客盈坐。不曾得发一语也。相望三数舍。莫能瞻晤。临风浩然兼□眠食增爱。不宣。轼书奉若虚总管贤弟。


苏轼《致若虚总管尺牍》,行书,册页(蝴蝶装),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在苏轼的书法作品中,尺牍书法以短小、富有韵味而受历代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他的尺牍书法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作品所呈现的特点是平淡质朴、天真烂漫、萧散简远而富于个性。


这正如“苏门四弟子”之一的黄庭坚所述:“东坡书随大小真行,皆有妩媚可喜之处。今俗子喜讥评东坡,彼盖用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是岂知法之意哉。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元代的赵孟頫也曾评论苏东坡的书法是“ 字体结构自然,肥瘦适中,行草相间,变化丰富,既有兰亭格调,又有恢弘之气”,其“字划风流韵胜”,流露一股“中庸”之美,堪称“世间墨宝”。

俗话说,字如其人,苏东坡之书法,确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