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下跌效应引领艺术市场艰难转型

分析:下跌效应引领艺术市场艰难转型

  • 支   持:
  • 分   类:书法访谈
  • 大   小:
  • 版本号:
  • 下载量:23次
  • 发   布:2024-04-19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分析:下跌效应引领艺术市场艰难转型简介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即处于一个持续性发展变动的过程之中,而在2008年其发展变动的剧烈程度则可谓有增无减。论及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全球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出现激变的作用;二为在中国艺术品市场自身不断发展并逐渐与世界接轨之下呈现转折的反映。而2009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一方面无疑将延续近年来持续发展的势头,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参与人群的规模化、与其他市场间关联性的增强,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艺术市场不断拓展的深度与广度;与此同时又必须直面全球性的金融海啸,以及由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不断演化的危机蔓延,最终也不得不面对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险恶事实。

    艺术市场的下跌及其预期

    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可谓“先喜后悲”,总体行情也呈现“先涨后跌”。虽然我们并不否定艺术品市场所具有的某些迥异于其他市场的“特殊性”因素,但是从艺术品市场进入10月份的表现来看,从纽约到伦敦,从伦敦到香港,从香港到国内,艺术市场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这些情况一方面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市场同样存在着的联动性,一方面也反映了全球艺术品市场仍以纽约、伦敦为中心的事实未变,而中国虽然在这一波的行情发展中增长较快、发展较好,但也无法独善其身。

    原因当然很清楚,因为无论是消费或投资,艺术品都在“购入排序”中列后而在“卖出排序”中靠前,况且艺术品不是基本的消费需要。因此在危局面前,恐慌令人们对于艺术品的态度出现逆转,往往开始非理性的“脱离基本面的交易”,乃至“将婴儿连同脏水一起泼掉”而根本不考虑任何价值的因素。

    从目前纽约中心市场整体价格下跌30%的数据来看,可以看到2008年并不会比1990年的行情下跌还难看与糟糕。

    1990年的具体情况是:纽约市场是从7月开始行情下探,经过8、9两个月就完成了38%的跌幅,虽然在1990年10月至1992年7月间曾经出现两次反弹,但1992年8月行情再次出现下探,并在1993年10月跌至谷底,而1990年的低点62点与1993年的阶段性底部58点之间也只有4点的差距。

    结合历史经验对目前市场情况加以观察,我们也不难发现两者惊人的一致,2008年纽约艺术品市场也出现了短期“暴跌”,因此我们同样认为到了2008年底纽约应该已经基本走完了它的下跌周期。如果针对为本次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而放大其对艺术品市场影响,或者认为最低的行情会在2009年上半年才出现,我们仍然认为目前离真正的底部也并不太远。

    中国的情况

    同样,如果我们回顾2002-2008年这一波艺术品市场的增长行情,就会发现这一波行情的增长动力,既来源于艺术投资的资金增量,又来自于新兴市场购买力的积极参与,因此结论是这一波行情不是市场的周期性增长,而是市场的结构性增长。这也在客观上令当今的艺术市场具有更大的优化可能与支撑力量。

    区域性的市场,虽然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像中心市场那样的行情“暴跌”,但是历史的经验是,区域市场往往会比中心市场下跌幅度更大、周期更长。譬如,1990年之后的欧洲艺术市场价格整体跌幅达到了64%,1990年7月至1996年7月一直呈现下探底部的趋势。因此,我们认为,欧洲艺术品市场在此次的下跌中同样会受到沉重的打击,其恢复期要长于美国市场,后市并不乐观。

    但是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情形将很难在中国出现。因为欧洲市场与美国市场关系太密切,而且交易的品种也是如此一致。但中国的情况则迥然不同,因为占市场总体比例70%以上的品种,是非常有特色的区域性交易品种——中国书画和中国古董,而且其中占份额38%的中国书画行情,在2006年之后就在前期增长过快的基础上经历了两年左右的先期调整,并在2008年之后重现了恢复性增长。因此即便受到国际影响,而在与国际联动性较强的当代艺术方面出现了行情下跌,但由于这一部分所占比例只占到了整体市场比例的30%左右,因此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稳定性又由于其特殊性而愈加突出,这一点在2008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反映。

    从2008年的整体情况来看,在金融危机之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基本面依然较好,当然2009年受到市场信心的影响出现短期向下波动也在所难免,但是我们认为基本面稳定仍是对2009年的一个基本判断。

    经济危机下的策略评价

    依据历史的经验,经济危机之下的艺术市场策略主要表现为“断然抛售”或“离场观望”,这些都立基于信心不足的现实以及对后市不乐观的前提。但是从近期市场情况来看,不仅暗藏了大量的“抄底”举动,也出现了关于“抄底”的热议。

    从10月份以来的相关情况来看,“抄底”的主体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① 美术馆等收藏机构和这些机构的重要赞助人。这部分机构和个人在这一波现当代艺术急速增长的行情下,往往由于决策较慢和对价值认定的谨慎而被迅速地“边缘化”,因此当行情急速下跌之后,他们积极介入以买到那些符合自我价值判断的作品,譬如说最近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就从苏富比10月份秋季流标作品中选择购入了一些作品;

    ②艺术投资基金和经营机构的介入。艺术投资基金是最近比较活跃的购买力,艺术投资基金的操作其实就是以获得最便宜的筹码为基础,而反向的操作思路再加上5-8年的操作周期,使得他们大多认为最近的跌势却是自己最佳的介入时机;

    ③强调性价比优先的个人收藏力量。上涨过快的前期行情使他们很难确定作品的价值,价格的高也让他们更加的谨慎,因此他们在前一阶段大多反而选择旁观的策略。而目前的下跌使得那些有价值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也出现了不小的跌幅甚至无人问津。因此,价格与价值一旦形成匹配,则是他们更愿意看到与介入的时机;

    ④最后是艺术理财产品的推出。目前银行界由于私人银行等业务的拓展,包括艺术品投资在内的另类投资已经在股票、房地产大幅缩水的现实下,已凸现其价值与吸引力。相较其他投资类型,艺术品价格虽然也出现了下跌,但下跌幅度依然相对有限。因此近期银行业陆续推出的艺术理财产品以及这些资金介入市场,已在资金面上对艺术市场产生了积极的支持。

    但是我们对于“抄底”的判断是,虽然经过目前的市场下跌已经出现了抗跌或超跌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但是作为投资而言,不仅要发现市场中的抗跌或超跌的价值,还要从中发现那些具有未来行情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所以,我们进一步认为那些在前期行情增长平稳或者没有炒作痕迹的艺术家,还有具有独立价值的艺术家,应该成为“抄底”或继续持有并加码的重点关注的对象。

 (赵力  作者系中央美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