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雪景名画 雪景名画欣赏

  • 支   持:
  • 分   类:书画作品
  • 大   小:
  • 版本号:
  • 下载量:581次
  • 发   布:2023-12-11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简介

雪景是大自然的精彩杰作,没有任何人工雕饰的痕迹,千姿百态,随物赋形,令人心旷神怡,遐思联翩,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雪景山水是最受人喜爱和最有影响的题材之一。

        提到古代的雪景山水,大家熟知可能就是各名家的《雪景寒林图》《雪景山水图》《雪山行旅图》《雪霁图》之类的那么十几二十幅,其实,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雪景山水还有不少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欣赏一些传播度不高的作品,也是一样的精彩。



我国古代绘画中以雪景为题材的绘画数量众多。

其中多涉及到山水、花鸟、和各种人物等题材。雪景画最早出现于东晋时期,到唐宋时期兴盛,再到清明时期的继承和发展,使它趋于成熟。

----------------山水系列----------------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雪景山水图 五代 荆浩
绢本,设色,纵138.3厘米,横75.5厘米。现藏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

此图以立幅构图,画重重山峦, 其间有行旅人物点缀,山形屈曲,设色浓重。画法以秃笔细写,形如古隶,苍古之甚。整幅画面以墨取韵,以笔取其山水的大体结构得其阳刚之美,以墨渲染见其仪姿得其阴柔之美。传闻此画系自古墓中出土。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这幅设色绢本立轴的雪峰图的时代与作者个人风格,当属北宋早期。它是雪峰全景,万径人踪灭,连个孤舟蓑笠翁的点缀都没有,具备了山水画脱唐入宋的特征,也近似荆浩的 《匡庐图》、关仝《 秋山晚翠》的大气,山形中的皴纹,少许小青翠设色,在宋画中属于常见并难以摹仿的。


此画究系何人所作,毕竟已是 “舟人指点到今疑”,可以确定无疑的是它所表达的宋初北派山水真趣。北宋贤相寇准有一首 《书河上亭壁》诗,与《雪峰图》的画意 就十分相象,叫做 :“暮天寥落冻云垂,一望危亭欲下迟,临水数村谁画得,浅山寒雪未消时”。“谁画的”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画魂绵延,把千载依然的纯净与高寒,传达给偏于浮躁的今天。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雪景寒林图 北宋 范宽
绢本,水墨,纵193.5厘米,横160.3厘米。现藏于天津市博物馆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寒林对雪图》以空濛的山林为背景,在笔法上,多用浓笔,转折方硬,富于力度感。山石用大斧劈皴,画笔峭拔刚劲,充分表现了夏圭独特的风格,墨色浑厚古朴,耐人寻味。


左边的两棵树经历了风雪的洗礼之后,坚毅挺拔,山下悬壁劲树横枝,与远近重叠的峰峦相互辉映;山头茅屋、围栅信手挥就,线条富有变化和张力。树叶与点苔用赭色和墨色交替点缀,树干瘦硬如铁,多呈横斜曲折之态,与右边探头而望的小树枝遥相呼应,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山林中的茅庐里,两位长者促膝畅谈,浑然不知窗外的寒冷早已凝固。整幅画面宁静安详,神韵精致,气脉贯通,格局新颖。


夏圭有意留出右上角的空白,整个画面中心靠左半边,进一步把北宋重峦叠嶂式的繁复构图改变为局部突出的描绘。画面留较多空白,“计白当墨”,虚中有实,使境界显得很开阔。


他善于大胆地概括和剪裁,用精练的笔墨把观者引入诗一般的境界、开创了以少胜多、空灵深邃的格局。《寒林对雪图》体现了夏圭特有的风格,也是最富有特色的“夏半边”构图方式。寥寥数笔,表现出一个异常广阔、旷远的空间。作品个性鲜明,粗看意境深邃,细品回味无穷。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灞桥风雪图 明 沈周
纸本,墨笔,纵153厘米,横64.9厘米。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整个山石白雪皑皑,茫茫苍苍。天色灰冷,江水凝碧,萧瑟冷寂。这件作品笔法温和秀雅,笔墨俭省,构景平和大方,是沈周的一件粗笔佳作。本幅自题:灞上驮归驴背雪,桥边拾得醉时诗。销金帐里膏梁客,此味从来不得知。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雪溪放舟图 明 钟钦礼
绢本,墨笔,纵170.8厘米,横103.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题跋:雪花片片舞癹旋,半著寒流半著船。旷野天低山树暝,朔风凛冽耸吟肩。苕郡唐吴江,仆之亲长也。唐侯又从松雪翁游,其画亲承翁之指示,故其笔意殊出众史之上。丙子春暮,因访子宜契家,承唐侯之孙以其祖之飘雪图求题,因想像当时追游之盛,俯仰之间,岁月如此,令人慨然叹息者久之。华溪老人沈孟麟识。


郭熙素以善作千态万状而名重画坛,唐棣颇得其法,他运用卷云皴法勾勒出了圆润突起、石似云根的群峰,初看,似乎因装饰味道过重而显得有些夸张无度,甚至还有鬼面妖形之嫌。再细观之,则不但消解了突兀怪异的视觉效果,而且从曲折回旋的线条中发现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山腰间飞奔直泻的泉水,如笔如剑,插入林壑,在这漫卷成团的千岩万岫中,产生了颇为强烈的线性对比。当然,它与山脚下的缓坡,与江面上的兰舟,亦形成一种柔婉的呼应。有人认为,唐棣画师叔达(董源),或曰近於松雪(赵孟俯),其实,古今凡有成就的画家,又有哪个不是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呢。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梁园飞雪图 清 袁江
绢本,设色,纵202.8厘米,横118.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鸡声茅店月 清 袁耀
绢本,纵47.3厘米,横200.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花鸟系列----------------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山茶霁雪图 宋代 林椿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寒鸦图 宋 佚名

绢本,水墨,纵27.1厘米,横113.2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雪树寒禽图 宋代 李迪

绢本,设色,纵115.2厘米,横52.8厘米, 现藏上海博物馆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雪中梅竹图 南宋 徐禹功

绢本,水墨,纵28厘米,横122厘米

水墨绘修竹三竿,梅枝绽放,绢地染墨,以示雪压枝头。浓墨写枝,细笔勾花,笔势潇洒。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雪景翎毛图轴 明 吕纪

纵169.6厘米,横90.5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雪柳寒鹭图 清代 凌恒

绢本,设色 ,纵136厘米,横46.5厘米 ,现藏广东博物馆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松雪神骏 清代 董诰 王致诚(传)

绢本,设色 ,纵17.5厘米,横41厘米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马琬作品在当时享有盛名。

这幅《乔岫幽居图》以轻松的笔调生动地表现了雪景山林之气象,是马琬山水画中的精品。此画以高远法构图,描绘了深山里隆冬积雪后的壮丽景色。画面中,白雪覆盖下的高岭、断崖、平岗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山脚下老松傲然挺立;


在左下方的山道上,一位隐士赏雪归来,正骑着毛驴拾级而上,前后有二仆相随而行;中间的半山腰筑有屋宇,可能是隐士的居所;屋宇的后上方,从更高的山崖的缝隙间涌出—股飞瀑,直坠而下……通幅气象洁净清幽、肃穆凝寒。


《乔岫幽居图》用笔简练,皴笔少,晕染多。天与水的部分用淡墨渲染;山石部分勾染结合,先用松动、灵活的线条勾出山石的轮廓与结构,再以深浅不同的墨色将其晕染得秀润、空净。这种处理方法恰当地表现出了雪后山石明洁晶莹的感觉,极具艺术感染力。


马琬的山水画从黄公望那里学了很多东西,不仅是具体的技法,如山石的皴法、苔点的点法等,还在画的立意上,直接受他影响。比如这幅《乔岫幽居图》,从立意到构图,都非常像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同样的形式、同样的画面,只不过黄公望的艺术处理手段更加高明,刻画出来的“九峰雪霁”好似人间仙境。

而到了马琬笔下,景物变得琐碎,趋向生活化,画面也热闹了许多。这正是因为两人的艺术感悟与思想境界不同造成的。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文徵明好作雪景,细皴干擦,密树层岩,略作敷染而雪色满目。此图写曲溪幽径,层林尽染,漫天皆白。一丈着红衣扶筇度桥出游归来,隔岸山庄人迹阒然,岭麓转处有兰若隐隐露于密树重岗之间,其后危峰重迭,嵯峨险峻而极目难尽矣。


图中树干石廓皴以淡渴笔,以密林浓叶界之以分层次、烘雪色,复以赭色染坡石,清冽幽深之中自有入世的暖意,不一味以萧条荒寒距人以千里之外,与文徵明之温和的性格有关,故益显其格调之高。是其精作。图上七律一首,多次用于他画的雪景之上,当是他满意的题画诗了。


题识:雪压溪南三百峰,溪流照见玉昽嵸。等闲十里溪山胜,都落幽人短策中。徵明。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画面上千山万壑,松涧路桥,白雪皑皑,掩映在一片美丽的洁白之中的草堂,两位远离尘嚣的高士正烹茶清谈。


《溪山品茗图》表现的是雪后初晴溪水流淌,文人逸兴壮思遄飞的意境。画面上部占据了一大半幅面的是一片耸立的崇山峻岭,高山突兀而起,峰峦层层叠叠,遮断视线;云层在其下方缭绕,山头在雾气中出没;


把无限的远方留给人们去想象。峰峦以曲折轻重富于变化的长线条勾勒轮廓,再以浓淡不同的墨色点染凹部,峰峦突起部分留出或多或少或强或弱的白色,把雪后远山的清新滋润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稍近处的山峰走向呈“之”字形曲折蜿蜒奔向远方,雄强中不乏浑厚;山石棱嶒怪异,稍作左抱之势,与下方的近景互为呼应,呈现出山势起伏,绵延不绝的飞动气势。


《溪山品茗图》的近景山石以一片谷地和溪涧作为分隔,又以古松、梅树掩映远方的山峰,把远近景在画面上连为一体,体现了画家在手法上的精巧熟练。近处山石勾勒之后以小斧劈皴表现凹部,山石更显得硬朗劲健。


近景的下部,在一片竹林的半掩之下,嵯峨的巨石旁边,一栋茅屋成为画面的点晴之笔。茅屋窗牖之内,二人怡然自得,品茗。茅屋之外修竹与梅花在白雪中欺霜傲雪。即便是远处的高峰之上,梅花也迎风绽放,俨然“一片峰峦成梅岭,雪地红花分外香”的景象。


这大概反映了画家的情思所在。封建社会的文人画家常常寄情山水,有出世之想;他们又常常以松树和梅花作为君子品格的象征,这漫山遍野的梅花也许正抒发了画家傲世独立,不随俗流的情怀。

----------------人物系列----------------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雪夜访普图 明代 刘俊

绢本,淡设色,纵143.2厘米,横7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弘历雪景行乐图 清代 郎世宁等

绢本,设色,纵486厘米,横378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踏雪寻梅图 清 萧晨

立轴,纸本,淡设色,纵123厘米,横58.5厘米。青岛市博物馆藏

图中山崖、斜坡、矶石、梅枝均披银装。整个背景用淡墨渲染,以呈白雪苍茫的景象。梅树屈拔而起,苍劲挺健,梅花用铅白细点,周围留白,宛然雪中花朵。树下伫立着持杖老翁,昂首观梅,凝目幽思,具有“意在其中,情见于外”的魅力。老者身后立一童子身背行李,似乎对梅花并无兴趣,却望着缓缓的流水而出神。这是一幅耐人寻味的佳作。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清华岩天山积雪图 清代 华岩

纸本,设色,纵159.1厘米,横52.8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雪窗仕女图 清代 冷铨

绢本,设色,纵121厘米,横62.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代雪景名画赏析(图文)
雪中送炭图 清代 任颐

纸本设色,纵138.5厘米,横68.5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雪中送炭图》是一幅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人物画杰作。此图含义深刻,人物生动,画中小童呵手的姿态,更表现出风雪凛冽、天寒地冻的气氛,在画法上,泼墨与细笔并用,可谓尽变化之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