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董其昌《疏林远岫图》赏析

明代董其昌《疏林远岫图》赏析

明代书法 董其昌 疏林远岫图 董其昌书法

  • 支   持:
  • 分   类:董其昌
  • 大   小:
  • 版本号:
  • 下载量:596次
  • 发   布:2023-12-14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明代董其昌《疏林远岫图》赏析简介

     

明代董其昌《疏林远岫图》赏析

疏林远岫图

纸本墨笔

纵98.7厘米

横38.6厘米



疏林远岫图为近景画,坡石错落,勾勒圆浑。坡上疏林,用笔虽简而各蕴姿态。中景水面空旷,一山耸峙,在平远的构图上颇见险势。整幅画简洁朴拙,萧散空灵。款云:“年家(侄)袁伯应(袁可立子袁枢)司农上疏归省尊人大司马节寰(袁可立)年兄,赠以诗画,癸酉十月之望。”癸酉为公元1633年,作者时年79岁,而其时远在河南72岁的“大司马节寰年兄”袁可立则已于四天前病逝于河南睢州(今商丘市睢县)。


明崇祯癸酉冬,致仕在家的袁可立病重,其子户部主事袁枢上疏请假回乡探望老父,顺路探望年伯董其昌,董其昌为故友袁可立作此诗画一幅,并通过年侄袁枢带给其父。该画原藏于河南睢州袁尚书府第后院“藏书楼”,清后期外流,今为天津博物馆收藏。2012年4月19日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对此做了专题报道。


董其昌在画的顶端赋诗题赠老友袁可立道:“挂冠神武觐庭闱,得奉朝恩意气归 :圣主似颁灵寿杖,仙郎耐着老莱衣。”意思是说:袁可立晚年在朝堂上因为顶撞忤逆了魏忠贤而被罢官致仕,但仍然被天启皇帝眷顾着意气风发地回家了。正好像是崇祯皇帝赐予了老臣一个长生不老的寿杖,其子袁枢也经常扮作“老莱子”的模样哄其开心尽心尽孝。清著名书画鉴赏家张庚曾为此画作跋:“文沈没浚画学芜,华亭振笔勤芟除。早岁专事董与巨。(文敏尝云画须以董巨筑基)参以房山云气殊。暮年更精大痴法,益入神妙元化俱。尔时共业有赵左,流传之迹半所模。左也形貌亦颇好,所惜气格甜以腴。何如文敏出隽爽,珊珊玉立清光敷。吾观是图又一变,木石己趁云林迂。近来艺苑矜逸品,倪黄合作人争趋。方知此体自公昉,称宗称祖宁为诬。蒋君爱画入骨髓,宝之不异宝此躯。呜呼!公画似此以稀觏,莫叹蒋君所好拘。乾隆五年秋八月 秀水张庚题”。(资料参考《睢阳尚书袁氏家谱·文物卷》)



局部图

明代董其昌《疏林远岫图》赏析

明代董其昌《疏林远岫图》赏析

明代董其昌《疏林远岫图》赏析

明代董其昌《疏林远岫图》赏析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明代董其昌《疏林远岫图》赏析

明代董其昌《疏林远岫图》赏析

董其昌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董其昌强调以古人为师,但反对单纯机械地模拟蹈袭。随着阅历的增加、思想的成熟,他在继承前人技法时不倚傍他人庑下“作重台”,而是有选择地取舍,融入自己的创意。他认为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创意,古人的精神也难以表达,故应以自己独创的形式再现古人的“风神”。凭借自己对古人书画技法得失的深刻体会,他摄取众家之法,按己意运笔挥洒,融合变化,达到了自成家法的化境。


明代董其昌《疏林远岫图》赏析

明代董其昌《疏林远岫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