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楷书昼锦堂记碑

蔡襄楷书昼锦堂记碑

蔡襄楷书 昼锦堂记碑 蔡襄书法 蔡襄 蔡襄昼锦堂记碑

  • 支   持:
  • 分   类:书法篆刻
  • 大   小:
  • 版本号:
  • 下载量:288次
  • 发   布:2023-06-17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蔡襄楷书昼锦堂记碑简介


蔡襄楷书昼锦堂记碑


蔡襄楷书昼锦堂记碑


《昼锦堂记》之碑,题署“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端明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蔡襄书丹”“尚书刑部郎中、知制诰邵必题额”“治平二年三月十三日,太子宾客、知相州赵良规立石,浔阳寋亿刊字。”此碑三位合作完成者均为北宋名手,欧阳修乃当时文坛领袖,蔡襄“工于书,为当世第一”,邵必以“善篆隶”获誉一时,后世有“三绝碑”之称。加之韩琦名臣故事,在元代就有“四绝碑”之名。


此碑又称《相州昼锦堂记》。其文见欧阳修文集,并选入《古文观止》。“昼锦堂”是北宋名臣韩琦在至和二年(1055)出知相州时在署衙后院所建的休闲场所之一,反用《汉书·项籍传》“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句意而为堂名。嘉祐三年(1058),韩琦拜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自此开始长达十年的宰相生涯。欧阳修在嘉祐六年(1061)出任参知政事,成为韩琦最重要的政治盟友之一,期间,韩琦请欧阳修为昼锦堂撰写碑记。


北宋昼锦堂原址在相州署衙后院,即今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马号街高阁寺一带。南宋范成大在乾道六年(1170)出使金国沿途所记的《揽辔录》中记载:“过相州……昼锦堂尚存,金尝更修饰之。”在明代被藩王(赵王府)占据之后,弘治年间彰德知府冯忠在“韩王庙”东侧(即今安阳市老城内东南营街路北),按照原规模格局移建了昼锦堂。可惜的是,北宋原刻的《昼锦堂记碑》在元代之前就遭毁灭。现存之碑,乃“至元间再模而刻”,起初置立于大德二年(1298)重修的韩王庙“庭西”(参见元人纳新《河朔访古记》卷中“魏郡部·彰德城中嘉惠曲昼锦坊”条),有论者以为当指元世祖至元(前至元,1264—1294)年间依据宋刻拓本摹刻复立。元代摹刻的《昼锦堂记碑》后又久埋地下,至清代顺治年间才重新出土于安阳老城鼓楼西,遂移立于韩王庙,并于乾隆年间建碑亭加以保护。现存韩王庙旁新昼锦堂碑亭内的《昼锦堂记碑》是元代复刻之碑,而亭外所树则是近年复制品。


蔡襄(1012—1067)所书《昼锦堂记》在两宋金石、书史著述中多有提及,如董逌(活动于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期)《广川书跋》卷十、董史(旧一作董更,主要活动于南宋晚期理宗朝)《(皇宋)书录》卷中,其中董逌所记“蔡君谟妙得古人书法,其书《昼锦堂》,每字作一纸,择其不失法度者,裁截布列,连成碑形,当时谓‘百衲本’,故宜胜人也”(《广川书跋》“昼锦堂记”条),广为后世人所信据。然而,此碑的宋刻原石拓本闻所未闻,元代重刻之碑的早期拓本也未见传世。清代以来,李光暎《观妙斋藏金石文考略》卷十三、刘青藜《金石续录》卷四、毕沅《中州金石记》卷四、武亿等《安阳县金石录》卷五、王昶《金石萃编》卷一百三十六等均见著录。本拓系清末旧拓,品相较好,较之现存之碑有多字完整。墨拓部分,连额高约244.5cm,因遭不当裁剪而成上宽114cm、下宽109cm。右下角新钤“富春方爱龙过眼”“一吟堂所藏两宋石刻文字拓本之记”朱文二印,左下角新钤“方爱龙所藏金石书画”白文印。此碑系蔡襄在治平二年(1065)三月拜端明殿学士出知杭州之前所书,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书碑之作。因为“百纳”而成碑形,故而端正谨严,现存字形多存颜真卿、柳公权碑版书迹姿态,或许有元人重为摹刻而损失了自然之味。邵必篆额从李阳冰而来,已见宋人篆书装饰气象。原碑刻手寋亿是熙宁年间(1068-1077)的中书省玉册官。